服务热线

0791-86738717

  • 民间工艺 >> 江西民间艺术

  •                  江西民间艺术 
    (一)民间美术与赣鄱文化 
      江西民间艺术的形成有着宝贵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风格,既有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又有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反映现代生活的民间工艺品。其所表现的设计理念对当今和今后设计将有着重大影响。民间美术史流传于民间,为劳动人民的生活而服务的,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反映在当时落后科技时期人们对神明的期望。 饱含赣文化的景德镇、抚州、吉安、南昌四大重镇基本囊括了江西视觉艺术的四条主线,
    即浮梁文化(陶瓷——景德镇地区)、临川文化(砖雕——抚州地区)、庐陵文化(纹样——吉安地区)和豫章文化(红石雕——南昌地区)。民间审美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不仅反
    映了民间社会的时间关系和民众内在需求与现实满足之间的关系,也浸透了民间价值的功利性,民众难以摆脱这种功利意识去做审美判断和审美追求。 
    (二)江西民间美术的种类与特色 
      作为赣文化的视觉表达,江西民间美术必定深藏于老表们的日常生活中。古雅的窗棂、精巧的刺绣、素淡的青花、神秘的青铜、千姿百态的石雕„„无一不凝聚着乡村伊人的智慧与才情,是灵动的感人心魂的视觉艺术。它既是传统美术又是传统设计,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江西民间美术,就品种而言,主要有瓷雕、脱胎漆器、剪纸、傩面具、刺绣、竹编、建筑纹饰、青铜纹样、石雕、砖雕等等。 
      1、“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景德镇瓷器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1)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自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正、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
    粉彩瓷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其图案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
    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2)玲珑瓷 
      青花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作和发展起来的,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融青花技术之长,集镂雕艺术之妙,玲珑剔透,精巧细腻,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据记载,清代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玲珑瓷就已具有较高水平,但产量甚少,仅供宫廷使用。 
      (3)颜色釉瓷色釉瓷又称颜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调整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如铜红、钴兰,铁黑、铅绿等等。 
      (4)青花瓷 
      景德镇的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胚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 
      (5)瓷画 
      青花瓷片上的“画”,国内先后有众多专家都已开其研究之先河。历代青花瓷片上的画,看似残缺不完整,但正是这些残破而被锁定的画面,宛如一个个经过精心取舍的特写镜头,主题更突出,形象更完美。青花瓷画的主要纹样除了传统的牡丹、莲花、菊花、灵芝、岁寒三友、云龙、云凤等常见纹样外,更多的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寓意吉祥的题材,如携琴访友、天官赐福、狮子绣球、孔雀牡丹、喜鹊登梅等,虾、牛、马、小鸟、野花、蝴蝶、牧牛图、戏婴图、仕女图、鱼乐图、暗八仙以及树石栏杆等也常常入画。 
      2、“轻巧玲珑、色泽秀丽”——宜春脱胎漆器 
      宜春多套漆器始于明,盛与清康熙后期,民国时期则发展到相当规模,素与轻巧玲珑、色泽秀丽、经济实惠闻名于世.传统的脱胎漆器是用漆灰作为黏剂,讲生漆与石膏粉、桐油、水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成糊状漆灰,并且把漆灰涂在夏布上,然后将夏布裱在制好的模型上,待其阴干后将胚胎脱下,即所谓脱胎。胚胎经十几道复杂的手工操作程序,最后抛光装饰而成。推光漆是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其是用猪胆作为添加剂。黑推光漆产品光可鉴人,如黑色宝石,色泽深沉、含蓄。 民国时期的宜春脱胎漆器教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手工艺作坊达20余家,产品有笔筒、果盒、花瓶、烟盒、茶叶罐、手杖、饭碗、肥皂盒、印泥盒、砚台盒、托盘等20多个类别,100多个花色品种。 
      3、“吴越韵律,楚风雄健”——江西剪纸 
      剪纸是一种二维的平面表达艺术形式,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应用方式也极为灵活,是生命力较强的艺术形式。遍布江西的剪纸艺术,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
    种喜怒哀乐。在简洁明了的构图和造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剪纸艺术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内涵不一,形式多样。江西剪纸大体上可分为五个类型: 
    赣北受到中原文化影响较多。 赣东剪纸以玉山县最具特色。玉山县地居赣浙,也是道教发祥地,民俗礼仪、节龙、灯彩“古祭灯”剪纸花饰玲珑剔透,褶均匀花式多变,植物蔓萝连枝缠绕构成二房连续图案。古郡早有“吴钩越剑”,冶炼的发达带来工具的精锐,剪纸纹饰的镂空精致富有吴越柔和风味。 赣中剪纸延伸到赣南北地宁都县,从民俗及古属辖剪纸风韵与玉山县同一谱系,但又有急遽的变化,宁都灯彩俗称“扛灯”,成浮图状三至五层,剪纸花饰八面玲珑、细如发丝、洞若芝麻,纹样多变化。 
      赣西南吉安(古吉州)剪纸受楚文化影响变化莫测,剪纸应用在器物上大放光彩。江西瓷器誉满全球,宋瓷吉州窑剪纸贴花乃是锦上添花。 赣南剪纸以定南县为代表,该县与毗连,山区有苗、畲族等,交通闭塞。其剪纸古拙浑厚,是当地古越濮巫文化接受中原文化的产物,剪纸中“凤鸟”体态肥硕似家鸡,《山海经·南次二经》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面纹,名曰凤凰„„” 
      4、探古寻幽、瑞若晚霞——红石雕 
      红土地的特色资源优势遍布全省,古民居的红石雕是对祖国优秀传统建筑艺术浓墨重彩的补充。 红石雕是江西民间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江西低山、丘陵、岗地一盆地交错分工,属红色岩系,地表广布红色风化物,是孕育红石的摇篮。红石偏灰红,质松软,易开采加工,耐风化,用红石作建筑材料美观牢固,方便安全,且造价合理。石雕一般多采用青石、花岗石或大理石等坚硬石材,材质细腻紧结,雕刻精度高表现张力大。而江西的石雕艺匠们用质地粗松的红石居然也能演绎出同样精彩的艺术品,不能不让人佩服起其精湛的技艺、超乎今人的胆量和想象力。红石雕艺术集中于建筑构件,广泛表现为镇灾辟邪的石人石兽,工艺上则包括雕塑、凹凸雕、透雕、阴阳刻、线刻等。内容多表现祥禽瑞兽、风景名胜、民间传说、
    戏文故事等。红石雕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形式。每一块红石雕都有着自己独有的历史渊源,饱含当地民居主人们的吉祥
    企盼,如安福地区孔庙红石廊柱雕镂艺术便堪称一绝。 
      5、古朴浑厚、夸张奇异——赣傩面具 
      赣傩的种类之丰富,在中国傩文化中也不多见。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开口傩”“闭口傩”“文傩”“武傩”之别,在艺术形式上又分“傩戏”和“傩舞”。也正是 由于这种丰富,赣傩才能在曼城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并在民俗文化中占得一席之地。尤其值得注意的事,赣傩经过长期的世俗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即傩舞、傩戏、傩面具。其中傩面具的雕刻艺术已超过了宗教祭祀意义,正日渐成为引人瞩目的民间工艺品,并凸显其独特的收藏价值。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礼中是神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又称为神面、圣像等。它在傩事中不只是艺术意义上的化妆,更多的事这些活动的灵魂。傩面具的原 有铜制,后改为樟木或杨木,主要有面孔、帽盔、耳翼三部分构成。赣傩现存面具400多种,萍乡傩面具的古朴浑厚,婺源傩面具的夸张奇异。南丰傩面具的色彩亮丽,被称为赣傩面具三大特色。 已有千年历史的赣傩,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其中傩面具的雕刻艺术已超过了宗教祭祀意义,正日渐称为引人瞩目的民间工艺品,并凸显其独特的收藏价值。 
      6、金银辉映、民风古朴——童帽绣花 
      江西的童帽外观依赣地风俗差别而款式各异。赣南地区的童铃帽上装有搭肩,帽前帽后除作鱼、凤、飞猴纹等古图形的平绣外,多处镶有八仙、花卉、动物压模造型的银片,两鬓与后脑则用银链坠上银铃,随着头晃肩动,帽上铃声叮咚,真正玲珑可爱至极。 
      7、寓意吉祥、随意天成——建筑纹饰 
      建筑纹饰是在建筑物的天顶、屋檐、梁柱、墙面等特定视觉区域进行的纹样装饰。传统的建筑设计图案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它犹如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人们劳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以独特的造型艺术语言反映劳动人们的情感生活和生命追求。在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中,建筑纹饰及其所携带的吉祥艺术形成了自身庞大丰富的艺术体系,为民间群体的生
    存心理及居住理念带来了莫大的满足和慰藉。 
      8、浑厚典雅、朦胧迷离——青铜纹样 
      赣中新干地区的青铜器形制与纹饰既有其他地区的艺术共性又有赣文化特有的艺术个性。 
      古代青铜器物大部分为礼器、乐器和杂器,也有相当一部分为兵器或作生产工具的。青铜器物造型浑厚典雅,装饰纹样精美华丽,主要纹样有兽面纹、虎纹、鹿纹、羊首纹、蝉纹、龙纹、人首纹、卷云纹、刀羽纹、燕尾纹、蕉叶纹、倒三角纹和扉棱等等。青铜器物按装饰技法划分大致有浮雕式、浅浮雕式、线刻式等三式。 民间美术现象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由于一直不脱离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方式,它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原始的属性,但绝不等同于原始艺术。这些民间艺术不是浮在传统文化主流层面的部分,它在传统文化中深埋,就像奔腾上河下的潜流,默默地托起文明与行为的航船;像古树的老根,从不间断地为新生的嫩叶输送养料和水分;像深埋地下的陈年老酒,经过岁月的醇化倍添了自身的香浓;像如火和朝阳、在中国文化之初始神秘上升、喷薄成熟、丰硕跃动。